词典释义:
暗杀
- assassinate v.暗杀;(尤为政治目的)行刺
- bump off 谋杀;杀掉
- assassination n.暗杀;行刺
- 常用
- 影视原声
短语搭配
-
assassination
-
attempted assassination
-
attempt an assassination
-
plot to murder (sb)
-
plot for sb's assassination
双语例句
百科
暗杀
《暗杀》(암살)是由崔东勋执导,崔东勋、李基哲担任编剧,全智贤、李政宰、河正宇、吴达洙、赵震雄等主演的历史动作电影,于2015年7月22日在韩国上映,2015年9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。 该影片以1933年的上海和被日本占领朝鲜京城为故事背景,讲述了独立军成员、韩国临时政府要员和职业杀手联手暗杀亲日派的故事。 2015年,获得第36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和技术奖;同年,获得第52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影片提名;2016年,获得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最佳影片。
暗杀
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。冒昧的说说历史上常见的几种: 当斗争一方拥有极大优势,又迷信恐怖政治,不受法制制约时,可使用清洗和屠杀手段,不必进行暗杀。国内政治方面,典型的如刘彻,朱元璋,罗伯斯比尓和斯大林所作的;国外,如各类国际、族际屠杀所做的。 暗杀通常发生在斗争激烈,但法律、习俗和其他势力尚有所制约时。详细又可做些划分。 一 ,直接为国内政变服务的暗杀。 在政变的准备阶段或政变发生初期,对存在威胁的力量实施暗杀是有效的手段。 1 掌权者对名义领袖的暗杀。例如项羽对义帝的暗杀,杨广对杨坚的暗杀。唐五代宦官和军阀对皇帝的暗杀。这类暗杀,因为实力已经握在暗杀者手里,很易成功。 暗杀的好处是直接而巨大的,因为掌权者可以进一步控制大权,而不用再受名义领袖的掣肘。但最后的效果,还取决于其他对立势力的大小。若掌权者相对于其他势力还没有取得决定性优势,则暗杀反而为其他势力留下了道义的话柄,并且使许多人才等资源倒向对方。项羽杀义帝便是这样的例子。 2 在野派对掌权者的暗杀。 如共和派对恺撒的暗杀;同盟会对清廷满族大员的暗杀等; 这种暗杀,可以制造声势,消灭对方的关键人物,打乱掌权方的步调和人事安排,以为政变提供机会。 但鉴于势力对比,这种暗杀风险很大。暗杀成功也不意味着暗杀者就能掌权。相反,往往带来对暗杀者更严酷的屠杀。而且,最后的获益者常常并非暗杀者,而是暗杀者和被杀者之外的第三方。如同盟会暗杀满清中枢和地方大员,直接的后果是汉族军阀的力量上升,同盟会本身获益不大。 二,为影响国内政治动向服务的暗杀。 这时局势尚未激烈到政变的程度,但暗杀能有效影响政治动向。 1 掌权者在变动时期对政敌首领的暗杀。如袁世凯对宋教仁的暗杀。 2 掌权者在变动时期对名士的暗杀。历代对社会活动家,新闻从业者,科学家等的暗杀。暗杀的原因是因为名士往往能直接影响舆论。 3 不同派别间的暗杀。如梁王对袁盎的暗杀。 在为国内政治动向服务的这几种情况下,舆论几乎必然倒向被暗杀的一方。这是暗杀者必须考虑的负面因素。(政变型暗杀虽然也有此因素,但因为获利极大,可以忽略)。应对的办法,或者是对舆论采取强制控制;或者是设法隐藏己方,嫁祸于人。 4国民党戴笠暗杀 基本上由戴笠为首的国民党军统特务所干。手段可谓五花八门,其中既有最原始的酒菜中下毒的手法,也有粗暴如用斧头直接砍的。既有用美人计的,也有像“小马哥”那样端着枪直接射杀的。成千上万的中华热血儿女,为了抗日,加入了戴笠的组织,在蒋总裁的统一指挥下,活跃在暗杀的第一现场,神出鬼没于汉奸们的周围,那些舞厅,花园,弄堂,客厅和卧室。 可能已经很难具体统计出,在那八年期间,国民党到底策划了多少起暗杀,杀掉了多少汉奸,但数量一定非常惊人。有资料表明,光在上海,1937年到1941年之间,针对汉奸和日本人的暗杀活动就高达150多次,几乎每隔几天就来一次。有的时候,甚至一天之内会同时发生两三起。在很大程度上,害得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敢为日本人做事,进而也打乱了日本在华侵略计划。更有外国学者认为,国民党在上海租界内的频繁暗杀活动,“激化了西方列强与日本对上海公共租界控制权问题上的冲突,导致双方都采取了几个重大行动,最终酿成了珍珠港事件。” 暗杀的对象,大多是有头面的人物,通常都有保镖警卫,要想暗杀成功并不容易。因儿,牺牲掉的爱国特务数量也很多。那些爱国志士,大多是年轻人,重读他们的故事总让人热血沸腾。 三,为两国或割据势力间斗争服务的暗杀 1 议定条约时暗杀对方外交官员 如布列斯特条约时,俄社会革命党对德国大使米尔巴赫的暗杀;马关条约时日本议员对李鸿章的暗杀。 这杀常常是本国激进派对妥协派实施的“将军”,通过暗杀手段迫使两国关系破裂,从而使本国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方案。这类暗杀一般很难取得预期效果,而且反而陷本国于尴尬境地,不进反退。如列宁写道,暗杀米尔巴赫的行动,将俄国推到了“几乎重演与德国开战”的边缘。 2 民族人士对敌国官员和投敌官员的暗杀 如安重根对伊藤博文的暗杀。蓝衣社对日本和伪政府官员的暗杀。一战时对奥匈皇储的暗杀。 这类暗杀的理想主义色彩较重,虽然和政治势力有丰富的联系,但常常没有直接的实利功用,主要是制造反抗声势,打击对方气焰。 3 一方官方暗杀对方的首脑或反对派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,暗杀者在对方内部扶植了亲己的势力,通过暗杀对方首脑或反对派,而推动亲己的势力上台。如日本对张作霖的暗杀等。 四 个人或江湖仇杀 如卡普兰对列宁的暗杀;斧头帮对蒋介石的暗杀。这类暗杀主要是出于一小撮暗杀分子的个人恩仇,信仰或精神问题,并非受某个大的政治势力支配。有趣的是,许多著名暗杀,就是这类分子完成的。因为这类行动零星偶然,防不胜防。 五 恐怖主义暗杀 这里的恐怖主义暗杀,特指对平民的暗杀。通过暗杀对方平民,来达到恐吓对方或自我安慰的效果。古代,这种形式并不多见。因为那时平民的命最不值钱,没必要暗杀,直接光明正大的屠杀就行。 但近现代,因为平民有了一定的政治发言权,所以不幸也成了政治天平上的筹码和暗杀者餐桌上的美味。